听到很多说法就是男人婚后都会娶贤妻良母型的人为妻子,因为要过日子嘛,但是男人喜欢贤妻良母吗,男人婚后为什么不喜欢贤妻良母。
男人喜欢贤妻良母吗
女人经常会感叹,做人难,做女人更难。能做一个贤妻良母,曾经是很多女人最大的梦想。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贤妻良母渐渐过时了,甚至有点变味了。年轻漂亮、通情达理,温柔贤惠,大度包容的女人,并不一定能换来男人永久的爱,反而会使男人见异思迁、寻花问柳,发生出轨的行为。
很多女人陷入了迷茫,她们总爱问这样一个问题:曾经视女人为掌中宝的男人,为什么一旦拥有了这个女人,反倒不像以前那样爱她了。其实,这是因为女人没有真正明白男人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女人,女人在男人面前要怎么做,才能永久获得男人的爱。实际上,男人真正喜欢的、能够永久去爱的是能够给他带来新鲜感、距离感和神秘感的女人,并不是什么淑女和贤妻良母。
为什么在一起久会有夫妻相
1、饮食习惯。
如果你和另一个人拥有相同的饮食习惯,那么这点就能成为你们越长越像的原因。成为伴侣的两个人如果都爱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那么他们的脸就可能都会看起来胖乎乎的。研究者在研究中消除了这一因素的影响。
2、环境。
结婚后的夫妻一般居住在一起,这意味着诸如日晒等环境因素对皮肤的影响也能导致夫妻双方越长越像。研究者也对此进行了一致化处理,研究中所有提供照片的夫妻都来自美国中西部,同时在社会经济等变量上进行了匹配。
3、选择倾向。
这是说人们更喜欢选择和自己相似的人成为伴侣。比如:有抑郁特质的人更容易相互吸引,以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面部呈现出抑郁的特征。研究者对此并不很感兴趣,所以这一点在研究中并没有受到严格控制。
4、移情作用。
这是研究者着重想通过研究所探讨的。人们越长越像的原因是成为伴侣的两人间的移情作用。移情作用使得两人会相互模仿各自的面部表情,长时间移情作用导致的相互模仿让伴侣间有了更多面部上的相似。例如,如果伴侣中的一方笑的方式很特别,另一方会不自觉地进行模仿,在笑起来时呈现出相似的褶皱和肌肉纹路。
男人婚后为什么不喜欢贤妻良母
1、嫁鸡随鸡,魅力降低
中国古代对女人在婚姻方面的教育一直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到了现代社会,很多女性仍然在努力实践着这样的观点。与古代不同的是,现代女性大多受过高等教育,很多人会通过不断的努力,实现个人在事业上和人生中的追求。
有自己的追求,这其实是现代社会女性的一项独特魅力。但是过于贤惠的女性,为家全情付出,往往会忽视个人追求。比如那些结了婚就放弃工作,回家当全职太太的女性,最后被丈夫抛弃的案例比比皆是。失去了个人追求,女性的魅力会大打折扣。如此一来,虽然女性全身心为家庭付出,日子越久,男人就越会感到妻子的苍白和乏味,魅力不再。
2、妈妈式的妻子没有女人味
女人们可能不知道,对男人太好也会把男人“逼走”的哦。心理学家们认为,凡事都应该有个度,女人们如果过于贤惠,就会落入不懂得爱自己,只是一心为别人着想的极端。正是这些落入贤惠极端的女人,被心理学家们认为是患上了令男人们厌烦的“良家妇女综合征”。
“良家妇女综合征”之所以会让男性逃走另觅新欢,是因为女性在男性面前的宽容、善良、任劳任怨等表现,直接自己跟母亲的角色画上了等号。当女人身上的母性被无休止地放大,夫妻的关系就变成了母子关系。
3、保姆式的妻子没有吸引力
可以说,世界上最“毁人不倦”的事就是家务事。女性一旦成了围着锅台转、老公转和孩子转的“三围”女人,就很难不从高雅的女主人降低成忙忙碌碌的保姆了。为家事奔波劳累,女性很容易失去时尚前沿的女性能力和魅力。这样一来,“与时俱进”的丈夫回到家看到灰头土脸的妻子,就算有激情,也会慢慢退去。
长久的婚姻要考虑什么
1、生活习惯契合
这些年热播的家庭剧已经告诉我们,吃到一起挺不容易的。口味都是从小养成的,南北文化差异体现得淋漓尽致。南方人喜食清淡,北方人口味偏重;你爱吃盐,我爱做菜放把糖;你家端午粽子是甜的,我从小就爱吃我妈包的大肉粽,如此种种。
餐桌上的斗争会延伸到厨房,厨房的斗争还会蔓延到客厅、卧室、洗手间、阳台……无处不在。因为挤牙膏的方式不同,对于刷墙的涂料颜色意见不一致引发的离婚都能闹上法院。如果没有爱情,你能忍受伴侣在生活习惯上和你有如此之多的不同吗?你愿意花时间、心力去和ta磨合吗?
2、性磁场契合
滚床单的好处不一而足,比如强身健体,延年益寿,降低患心脏病、高血压、癌症、抑郁症等疾病的风险,调解人体激素分泌等等。
但要注意的是,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区别是“人是有精神活动的高级动物”。人类的性不仅是身体交流,还是精神交流。滚床单只是狭义的性行为,广义性行为还包括亲吻、拥抱、拉手、眼神交流等等。
3、精神契合
说到精神契合,这似乎是更富有挑战性的。找到精神契合的爱人不易,找到之后保持精神同步成长更是不易。所谓精神契合有两层含义:爱人间价值观相似并且思想保持同步成长;双方都愿意倾诉和倾听。
多元化社会能把话说到一起真的是不容易。教育背景、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塑造了不同的生命底色和价值观,如果价值观的差异本身就很大,交流起来面对的困难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