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近代还是在古代总说狐狸是狡猾的,这算是一种惯性的认为。至于为什么说狐狸是狡猾的,还是有很多网友好奇的。在古代荒山上若有女子出现,多半是狐狸精,狐狸成精都要变成美女的吗?跟名豪网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首先,狐狸一词实际指的是狐和狸两种动物。题主的所指应该是前者,所以这里只谈狐。
在动物分类学中,狐属兽纲食肉目犬科。清朝人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九《貂狐之种类》云“狐之族七”,和邦额《夜谭随录》卷四《杂记》罗列八种。
其习性多半有这么几个:
一是昼伏夜出。《庄子·山木》云:“夫丰狐、文豹 ,栖于山林,伏于岩穴,静也;夜行昼出,戒也。”王弼《周易·解卦》注:“狐者,隐伏之物也。”故,送人陆佃在《埤雅》中说狐是“藏兽”。
二是狐性多疑,并由此产生了“狐疑”一词。《汉书·文帝纪》载文帝元年诏云:“方大臣诛诸吕迎朕,朕狐疑。”唐颜师古注:“狐之为兽,其性多疑。每渡冰河,且听且渡。故言疑者,而称狐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一《河水》云:“《述征记》(晋人郭缘生撰)曰:‘盟津、河津恒浊,方江为狭,比淮、济为阔,寒则冰厚数丈。冰始合,车马不敢过,要须狐行。云此物善听,冰下无水乃过。人见狐行方渡。’”唐人杨涛、滕迈还写过《狐听冰赋》。(见《文苑英华》卷一三四)此外,《国语·吴语》载:“夫谚曰:‘狐埋之而狐搰之。’”说的是狐把多余的食物埋起来留作贮备,埋好后又不放心,怕被别的野兽或同类窃走,又挖出来看看是否还在。多疑,可见一斑。
三是机智多诈。滕迈《狐听冰赋》称“一兽之智”;白行简《狐死正丘首赋》也说“听冰而表智”;李咸《田获三狐赋》称“嘻兹狐之无知,何虽兽而似智”。《淮南子·人间训》说:“夫狐之捕雉也,必先卑体弭耳,以待其来也。雉见而信之,故可得而擒也。”
四是狐死首丘,后人将此视作狐灵性的体现,以致于《三刻拍案惊奇》第二十回有称:“天下兽中,猩猩猿猴之外,狐狸在走兽中能学人行,其灵性与人近。”《二刻拍案惊奇》第二十九回称:“天地间之物,惟狐最灵,善能变幻,故名狐魅。”
再来看看国外的说法
在许多民族的文化中(法国的“列那狐”Renard,英国的“列那狐”Reynard,德国的“列那狐”Reineke),这种动物同样象征奸诈狡猾。它的淡红皮毛暗示火,被看作是魔鬼的追随者。在北欧神话中,狐狸是骗子洛基(Loki)的动物象征。在古代日本,人们把能变成人的狐狸精叫“狐人”(Kokiteno),他们有本事迷惑、误导甚至败坏人类。丢勒(Durer)的画《圣母与众兽》中,我们看到一只用链条锁住的狐狸,显然与邪恶有关。
民间的传说,狐狸也具有相当的智慧,也会行道家的吐纳之术来修炼自己,有相当功力后,可以转变狐身为人身,更能修成正果,列入仙班,就称为狐仙。狐仙修练时,除了要吸收天地灵气外,还要吸收日月精华。所以它修练内丹时,要晚上向着月亮,用人的站立姿势,向空吐纳,吸取月亮精华。《聊斋志异》记载:有狐在月下,仰首望天际。气一呼,有丸自口中出,直上入于月中;一吸,辄复落,以口承之,则又呼之如是不已。所以当狐狸对月练丹时,远看很易误会它正在拜月。
民间尊为狐仙奉祀,以避祸免灾,祈求平安。自唐朝以来,崇信狐仙之风盛行,狐狸精的传说更在民间广泛流传。据张鷟的《朝野金载》记载: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食饮与人同之,事者非一主。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
《太平广记》记载:“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或为丈夫与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
民间传说中一般普通能变人的狐都姓“胡”、“黄”、“白”姓,按修练年数不同来改姓。
狐狸精会是女人多半和古代女子不常出门相关,在荒郊野岭若是一个男人出现,该得不到更多的怜悯吧。这时候一个柔弱女子的出现便正合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