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历史不怎么感兴趣,但是看剧啊,特别是清宫戏那是大爱。清朝男人都是有辫子的,清朝如何自己编辫子这就让网友好奇了,这么长的辫子要怎么弄呢?清朝男人怎么洗头,多久洗一次,这都是网友好奇的点,对不知道的事情好奇也是正常的,那就跟名豪网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清朝满族信萨满教,讲究万物崇拜,山川、河流、树木、花草、动物,包括自身身体的一切,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应该尊重、爱护。头脑是人智慧的源泉,头发生长于头部认为不可剃发,更应该好好保护。 他们还认为,留发是对祖先的孝敬的方式。
清朝规定蒙古族、汉族改剃满族发型,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要改变发型。厄鲁特不用,朝鲜人不用,维吾尔族四等以上伯克才要,藏族就只有藏军需要。
历史上真正的清朝发型是金钱鼠尾,其发辫细小,能穿过铜钱中的方孔才算合格。电视剧中的阴阳头是清末才渐渐演变出来的 。
满清还规定:“剃发不如式者亦斩。”
1647年,清寇在广州发布剃发易服令说:“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
1799年,日本出版了一本《清俗纪闻》,其中《冠礼》卷的绘画中,一侧背站立的教书先生头顶蓄发,一长辫垂于后背,其长度已达腰部,辫尾有发带系结。
从1644年清兵入关到1799年以前的155年里,蓄发逐渐增多。1799年以后,其变化速度加快。不到百年,留的头发已占全部头发的三分之二。
发式演变的速度正好与统治强弱相反。
满族是游猎民族,额前留发会遮住打猎视线。而后面留辫子是为了在野外露宿时可以当枕头用。后来坐了江山,就不靠游猎生存了,但这个习惯保留了下来。
头发长了如果长期不洗,会有虱子。秦汉时,官府每五天给一天“休沐”假,可见古人对卫生还是挺讲究的。但能否做到“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还要根据实际生活条件。
一副扁担两头挑,一头是箱子,装着剃刀毛巾头油脸盆板凳, 一头挑着个小火盆,上面座一壶水。这就是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来由。
走街串巷,遇到有人想要剃头,就摆好家伙事儿,让客人坐着或者躺着,烧热水,烫热手巾把儿,先热敷,让客人面部放松。然后动刀修面。
据说手艺高的师傅,修面只要寥寥数刀,一刀下去胡子脸面全干净,再一刀下去脑门儿鬓角全干净。总之寒芒一点先到,随后刀过如风,客人还没感觉,已经是焕然一新了。
然后打散辫子,为客人洗头,抹头油,重新打辫儿,要光亮,要紧致。有的街头青皮混混有特别要求的,还要加个铁丝儿让辫子翘起来,称作“蝎尾钩”。
此外还有掏耳朵等附属服务。
如果客人赶时间或者特意要求,也有只修面剃头,不洗头结辫的。
但无论怎么说,清朝无疑是剃头理发行业大大蓬勃发展的时代,而满清皇帝的剃发令也无疑是最大的原因。 按照满清的规矩,原本是要剃成正宗满清式的“金钱鼠尾”的,也就是整个脑袋全部剃光,只留脑后铜钱大一撮,结成老鼠尾巴一样的一根小辫儿。 这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大概是因为常年游猎征战,剃掉头发比较方便。
后来随着慢慢演化,人们对头发的热爱和对政治要求的恐惧不停的互相妥协,慢慢发展成了清朝中后期的发型,就是以耳朵为界,前半部剃光,后半部留着,结成一个大辫子。 也有多往后剃一点,留出碗口大一块的。人们对辫子的追求也从原来的金钱鼠尾,发展到要粗,要长,要亮等等审美要求, 特别讲究的,还要编红绳进去。富贵人家更是有辫坠,辫穗等等装饰品。
而无论剃多剃少,总是要剃的, 剃过光头的人都知道, 头发这东西长起来是非常快的, 一天见阴影,三天见青茬。只有长年累月的坚持,把青茬光头剃成肉色茶叶蛋~ 那才是破了毛囊包了浆,可以多撑一段时间。 而有的人天生毛发生命力旺盛, 剃一辈子都是青头皮,那就没办法了。
古人的条件也不允许他们像刮胡子一样每天剃头。 所以我们看古画和清末的老照片, 很多人都是身后一根大辫子,前半头是乱糟糟的短发。大抵都是有日子没去剃了。 很多和尚其实也不都是光头,而是一层短发。如果是头陀,还可以不剪短发。只有殷实人家,可以三天两头去剃,才能保证头面整洁,看起来精神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