驸马王诜为什么不喜欢公主是为什么呢?公主是身份尊贵,受万人敬仰的人,能够成为公主的驸马多少人都争抢着,做皇帝的乘龙快婿就意味着可以不用奋斗都能一生无忧,为何王诜却不喜欢当驸马,不喜欢公主呢?都说公主嫁个王诜是一个悲剧,真的是这样吗?下面名豪网小编为你讲述这段婚姻故事。
王诜,字晋卿,山西太原人,宋朝词人,著名画家。年轻时,他曾在三班院供职。宋神宗熙宁元年,皇帝的妹妹蜀国公主盖房子,王诜被派到工地上做监工,风吹日晒雨淋,十分辛苦。看着日渐拔起的高楼,他对同事们发起了牢骚:“我们暑往寒来,修房建屋,不知将来这房子会给哪个家伙住!”
工程完工后,他做梦都没想到,蜀国公主嫁给了他,一夜之间,他成了驸马爷,成了这座豪华府第的主人。
后来,王诜写诗:“老婆心急频相劝。”有人认为称妻子为“老婆”最早就是从他开始的。
王诜的先祖为北宋开国功臣王全郴,王诜好读书,过目不忘,诗文书画琴棋无不通晓。还是少年时,王诜就把文章送给当时的状元郎郑獬看,郑獬看了之后,搓着手赞叹:“子所为文,落笔有奇语,异日必有成耳!”
黄庭坚眼界甚高,但对王诜的诗书画佩服得五体投地,称他后生可畏。不知何时,王诜的才名传到了宫中,引起一位公主的关注。这位公主是宋英宗的第二女,宋神宗的胞妹,曾封宝安公主、舒国长公主,后改为蜀国公主。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蜀国公主想嫁王诜,这有何难?不知是宋神宗还是他的母亲高太后出面,很快促成了这桩政治婚姻。
公主嫁给王诜时十九岁。王诜当时多大岁数?不知道。直到今天,王诜的生卒年月都是众说纷纭。王诜娶了金枝玉叶,又住上豪华大屋,按世俗的理解,他应该很快乐。然而,事实上,他不快乐,公主也不快乐。谁也没有想到,公主嫁给他,十一年后郁郁而死,年仅三十岁。
历史上的大多数公主,由于养尊处优,下嫁后无不颐指气使,可怜的驸马往往会成为她们的出气筒。然而,这位蜀国公主不是这样。公主是一个孝顺媳妇,王诜的母亲卢氏寡居,她将卢氏接到家中,每天伺候请安,全心奉养。老人家想吃什么菜,她都要一一过问,老人家生了病,她亲自端汤送药,精心照料。
公主不摆架子,为人低调,是个很有修养的人,也是个讲究斗争策略的人。王诜在家中养了很多歌女,公主对他沉浸歌舞放纵风流很是不满,但仍然给足面子,从来不公开训斥他。
太皇太后去世后,宋神宗悲伤不已,公主找到机会,说:“看到皇兄如此悲伤,我怎么能安心独自欢乐呢!”话一说完,马上遣散了家中的歌女三十人。王诜一肚子郁闷,眼睁睁看着歌女们被撵走了,但什么都不能说。
公主爱王诜。王诜是苏轼的死党,在“乌台诗案”中为苏轼通风报信,受连累被贬官。后来,公主生病快要死了,宋神宗亲去探望,为她把脉,并喂粥给她吃,然后问她有什么需要的,公主只说了一句:“希望皇兄能恢复他驸马的官职。”临死之前,公主牵挂的是王诜的前途。
公主为王诜生过一个儿子,但不到三岁就夭折了。这成了她一生的遗憾。公主真是一个好脾气、温柔善良的女人,娶了这样的女人做老婆,不知是哪辈子修来的福气,何况皇上是公主的亲哥哥,王诜没有理由不尊重公主。但是就在公主刚刚一死,她的奶妈就站出来,向宋神宗揭发王诜的男女作风问题,说公主就是被王诜气死的。
奶妈自公主很小的时候就跟随公主,由于身份特殊,对公主特别有感情。王诜简直没把公主当人看,奶妈列举了两件事:公主生病了,王诜不但不照顾她,反而与婢女在一旁寻欢作乐。婢女们多次骂公主,王诜不但没加阻止,还站在婢女一边随声附和。
两件事,如两颗重磅炮弹,让神宗又吃惊又恼怒。在神宗皇帝眼里,王诜这小子是有“前科”的。“乌台诗案”中苏轼被贬官,王诜因为结交苏轼受连累,也被贬官。按说,有公主这个大后台,结交苏轼这件事,可大可小,神宗完全可以睁只眼闭只眼,放王诜一马。
后来有人上报,说王诜曾经带着小妾出城与苏轼喝酒,神宗皇帝才真正生了气:带小妾抛头露面找乐子,也太不把我妹妹当回事了吧!现在,奶妈这么一讲,神宗的气就更大了。神宗亲笔写下手诏,痛批王诜,说他对内荒**玩乐,对上欺骗不忠,公主的重病就是因他而起,这种事无论如何都不能赦免!
最后,王诜被赶出京城,发送到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安置。这还不算,王诜家中的八个婢女,也遭了殃,被狠狠杖责一顿后,发配到边疆。神宗心疼妹妹,妹妹死后,他一连五天都不上朝。奶妈的话是否属实?王诜到底冤不冤?他与这些婢女到底有无瓜葛?谁也说不清。
仅凭奶妈一句话,就给王诜定了罪,也草率了些,但谁叫皇帝正在气头上呢?平心而论,王诜对公主还是比较尊重的。“老婆”这个称呼在民间流行了一千多年,但它最先并不是指妻子,而是指老年妇女。王诜差不多是第一个用老婆称妻子的文人。王诜和苏轼关系特别好,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耳朵突然聋了,就去问苏轼。在他眼里,苏轼是全才,诗词书画饮食医药什么都懂。
苏轼居然给他开了一副这样的处方:限三日疾去,不去,割取我耳!
什么药都没开,却赌咒发誓拿自己的耳朵作担保,相当于现在的精神疗法。王诜崇拜苏轼,深信不疑,三天后,听力果然恢复了正常。这样,苏轼的耳朵不用割了,两个人皆大欢喜。王诜写过这样一首诗:老婆心急频相劝,性难只得三日限。我耳已较君不割,且喜两家皆平善。
王诜呼公主为“老婆”,肯定不是指老婆子吧,公主死的时候才三十岁。“心急频相劝”,可以看出公主的确爱王诜,老公耳朵聋了,做老婆的比老公还急!神宗皇帝驾崩,高太后上台,王诜终于苦熬出头了,他恢复了驸马身份,从贬所南还。
走到半路上的时候,他忽然听到了一阵歌声。歌声婉转美妙如仙乐,简直能让啼莺羞死。
这歌声是多么熟悉!他脱口而出:“啭春莺!”循声望去,果然是她——自己日思夜想的故人,外号“啭春莺”的那位歌姬。她欲语还休,眸子里满布忧伤,似有万千难言之隐。
原来,王诜落难之时,“啭春莺”生计无着,流落到了别人手中。美人已有他属,王诜万般惆怅,心如刀割,他想到了唐朝诗人韩翃爱上歌姬柳氏,柳氏被武将沙吒利所夺;他想到了唐朝有位姓古的衙役,侠肝义胆,该出手时就出手,帮两位有情人终成眷属。
于是,他随口吟出一句诗:佳人已属沙吒利,义士曾无古押衙!奢望侠客来帮自己要回旧情人,软弱又不切实际,和歌姬私奔不就得了?然而,王诜不可能有这样的勇气,最后,他与歌姬洒泪而别。后来他又把自己当作“啭春莺”,写了一首《忆故人》:
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无奈云沈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宋徽宗看到这首深情缱绻的小令后,大为赞赏,觉得好是好,就是太短了,少了“丰容宛转”的韵味。于是命周邦彦改成长调,词牌名就取《忆故人》的头一句,叫“烛影摇红”。周邦彦不愧是大家,扩写很见功力,特别是“几回相见,见了还休,争如不见”这一句,让人回味无穷。
公主死后,王诜的名声彻底搞臭,指责他忘恩负义。其实,这不能完全怪王诜,除了诗词,王诜的书画也特别好,是个不折不扣的艺术家,艺术家身上的不少臭毛病他都有:敏感、浪漫、我行我素。这倒不是为王诜辩护,这个人的确有他的可贵之处,那就是他有真性情。
在官场上,他不是投机者也不是一个精明人,明知道跟苏轼交朋友,不利于政治进步,但他仰慕苏轼的才华,还是照样跟苏轼和诗、喝酒、出游。朝廷要“办”苏轼,他冒了很大风险给苏轼通风报信,追查苏轼的诗歌,他拒不上交。这样的人格,决定了他不会委屈自己去讨好公主。
殊不知,夫妻之间,完全的平等是不可能的。婚姻就是一种妥协,两个人总会有一方迁就或者讨好另一方。王诜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公主就生了病,一病就是很久,再拖下去,连王诜最后一眼也看不到了。神宗皇帝看在公主的面子上,将王诜复官,允许他进京朝见,回家去看看,给公主一些安慰。
可以说,这是恩赐般地“被妥协”了,自己的宦海沉浮与老婆绑在一起,对于要面子的王诜来说,心里的滋味并不好受。做驸马外头风光,其实一肚子憋屈。王诜虽不拘小节,心思却非常细腻,他写女子的闲情与柔情尤有味道,如“偷闲结个艾虎儿,要插在秋蝉鬓畔”,“合彩丝、对缠玉腕”,“小桃枝上春来早,初试薄罗衣”。王诜似乎比较喜欢“携”这个字,“此际相携宴赏”、“纤手同携”、“思携未同摘”,
执子之手,并不是都可以“与子偕老”的。因为,王诜关注的女子,大多是歌女。这些女子能千娇百媚唱他写的词,使他极具成就感。她们甚至能走进他的绘画,充当模特,他笔下的仕女容态端庄略带哀怨,极具特色。
而公主是那种贤妻良母型,管理家务,伺候老人,样样都行,但她身上缺少如水似蜜如烟似雾的妩媚,缺少一种才情一种情调,和注重精神交流的王诜在心灵上很难产生什么共鸣。她与他走到一起,不合拍。她嫁给他,彻头彻尾是个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