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要杀马谡?大家都知道马谡是诸葛亮很器重的人,诸葛亮对于马谡深为信任,很多事情都和他一起商讨。马谡本人也才气过人,智慧非凡的,能够和诸葛亮一起商讨战略战术也是很厉害的人物,他们两个即是搭档也是好友,那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故事是真的吗?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倾尽蜀国兵力讨伐曹魏。出发前,他扬言从斜谷道攻取郿县,并派赵云、邓芝巧设疑兵,占据箕谷,吸引并牵制魏国的主力部队。
魏明帝果然上当,于是派大将军曹真率兵前去抵御。诸葛亮趁机亲率各路大军直奔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个郡县见蜀军来势汹汹,望风而降。一时间,关中震惊。魏明帝顿时感觉事态严重,便亲自坐镇长安,另派大将军张邰率军前去抵御。
此时,蜀军将士都认为应当派老将魏延、吴壹等人担任先锋迎战张邰,但诸葛亮却违背众人意愿,越级提拔马谡担任先锋。
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曾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进入蜀地,后来还担任过绵竹县令、成都县令以及越砈太守。马谡才气过人,喜欢谈论兵法,深受诸葛亮的器重。据说,两人经常聚在一块没日没夜地谈论军事。
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讨伐叛将雍闿时,马谡作为参军为诸葛亮送行。诸葛亮对马谡说:“我们虽然在一起谋划多年,今天请你再为我谋划一计!”
马谡说:“南中之地依仗地势险要,路途遥远,不听中央政府的管理已经有很多年了。即便我们今天将其攻破,明天他们还会反叛。如今您准备倾尽所有兵力北伐,他们一旦得知我们国内空虚,就会迅速反叛。但如果将他们赶尽杀绝,以除后患,又并非仁义之举,更何况这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做得到的。用兵之道,当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您应该做的就是让他们真心归附!”
诸葛亮后来采纳了马谡的建议,在诛杀了雍闿之后,“七擒七纵”孟获,从而赢得了南中的民心。
尽管刘备临终前曾提醒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以重用,你要对他多加考察”,但诸葛亮依然认为马谡可堪大任,所以才会任命他为先锋,并将把守军事重地街亭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了他。
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叮嘱马谡将士兵部署在依山傍水的地方,但马谡一到街亭,便违背了诸葛亮的作战部署,将士兵部署在没有水源的南山,想借助南山的险阻来抵御魏军。
部将王平多次劝谏,但马谡置之不理。张邰一到街亭,便切断了马谡的水源,然后向山上的蜀军发动进攻。蜀军大败,四散而逃。诸葛亮没有落脚点,被迫退守汉中,北伐宣告失败。
据《三国志?向朗传》记载:“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意思是说,向朗与马谡交情深厚,马谡街亭失守后,畏罪潜逃。向朗知情不报,诸葛亮因此而憎恨向朗,并将其免职,遣送回成都。由于马谡不听号令,导致街亭失守,也让蜀国错失了一次讨伐曹魏的大好时机。
如果不杀马谡,不但今后号令无法在军中通行,还无法平息国人的愤怒。诸葛亮必须给国人一个交代,所以马谡必须死!马谡是被诸葛亮挥泪斩杀的吗?有人认为马谡是被诸葛亮挥泪斩杀的,但也有人认为马谡是病死在监狱中的。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此处记载,认为马谡是被诸葛亮斩杀的。
此外,据《三国志?王平传》记载:“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此处记载,认为马谡是被诸葛亮杀死的。至于选择何种方式杀死,不得而知。
据《三国志?马良传》记载:“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何为“物故”呢?据《三国志?刘璋传》记载:“瑁(刘瑁,刘璋的哥哥)狂疾物故。”裴松之注解说:“魏台访‘物故’之义,高堂隆答曰:‘闻之先师:物,无也;故,事也;言无复所能于事也。’”所谓“物故”其实就是指死亡。
而说马谡“下狱物故”,就是说马谡死在了监狱之中,因此,我们可以确定马谡并没有被诸葛亮斩杀。当然,死在狱中也并不一定就如大家所言:马谡是病死在狱中的。马谡不死不足以平民愤、树军威,但诸葛亮又不忍心将他斩杀,他最有可能也是最有尊严的死法当是自杀。
此外,裴松之在《三国志?马良传》注中引《襄阳记》的记载说,马谡临死前曾给诸葛亮写信:“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
意思是说,马谡希望诸葛亮能够效仿古人杀鲧而重用鲧的儿子禹,帮他照顾家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马谡交代后事时并没有见过诸葛亮,不然他也不必写信,这也可以证明诸葛亮并没有挥泪斩杀马谡。诸葛亮虽然没有挥泪斩马谡,但马谡死后,他确实为之痛哭流涕,并且亲自到马谡的家中祭奠马谡,还替他抚养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