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心灰意冷的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传位十六帝,国祚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宣告灭亡。
同年,福王朱由崧在凤阳总督马士英的扶持之下,于南京称帝,建立南明(弘光政权)。
虽然弘光政权仅存一年,但这一期间却爆发出三个案件。
第一个无关痛痒,第二个和第三个直接威胁到弘光政权,史称“南渡三案”。
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大悲和尚案
1644年十二月,朱由崧刚在南京上位不久,就遇上一桩让他揪心的奇案,这本无关痛痒,后却变成朝廷派别斗争的一个导火索。
当月,中国的南北方均已进入寒冬,尽管国家已经四分五裂,但对于刚成立不久的南明政权来说,长江以南地区还算是一片安土。南京的皇宫沿袭北京皇帝的作息规律,天不黑就将城门紧闭。
洪武门之外,一个和尚不惧风冻地向城里面高呼,声称自己是明王朝的亲王,想要与皇帝相见。李自成进入北京时,在那里生活的王公贵族树倒猢狲散,留在城内的基本上都被李自成杀死,逃出城外的也不知踪迹。比如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出城后也没有了踪迹。
出于谨慎考虑,守门的官兵将其留在洪武门之外,并将消息告知弘光帝。由于自己也拿不准主意,所以让明朝遗臣来审问这位“亲王”。
和尚先说自己是崇祯帝亲封的齐王,又说自己是吴王,折腾了半天后,改口成潞王朱常淓的弟弟。主审官没有细想,就断定和尚在假冒皇族。因其既不知道王侯的册封体系,也一直改口自己的称号,所以不攻自破。
冒充皇族已是大罪,和尚甚至叫嚣说:“潞王与百姓有恩,当扶正位”。意思是说,潞王朱常淓对百姓很好,应该做皇帝,而不是朱由崧来继位。
这让朱由崧感到很不爽,下令对和尚进行严刑逼供。实在折腾不下,和尚才说出实话,他的法名叫“大悲”,因为看到天下混乱,所以才想冒名发一笔横财。
至此,案情已经相当清楚。不过,马世英的知交兵部尚书阮大铖却想要以此来大做文章,将罪名嫁祸给敌东林党的身上。弘光朝的大权被马士英和阮大铖所左右,所以被东林党称之为“奸党”,他们也看不好东林党,两者的矛盾由来已久。
在马士英拥戴朱由崧时,就被东林和复社所反对,他们更倾向于和尚所说的潞王朱常淓,想要将他立为皇帝。
出现“大悲和尚案”后,阮大铖花几天时间捏造了“十八罗汉”、“五十三参”和“七十二菩萨”等名目,有意将支持潞王朱常淓的人一网打掉。
不过,马士英虽然与阮大铖属于同一阵营,但他却不想将事情闹大,所以用“妖言罪”将和尚处死。然而,从这里就可以得知,南明政权的内部不团结,真正的动乱也在此后爆发。
二、童妃案
1645年三月,大悲和尚冒充皇族的案件正在处理中,河南巡抚越其杰就向弘光皇帝上报一则消息,称当地有一名30多岁的童氏的女子自称是原福王(弘光皇帝)的妃子,想要与皇帝见面相认。
由于不敢怠慢,童氏很快就被安排前往南京。在路上,她一直以王妃自居,对护送她的官员呼来喝去,一点儿也没有皇家的礼仪。
冒充王爷的事已经让弘光帝感到很心烦,童氏的存在更是使他勃然大怒。当时,弘光帝正准备在江南地区选秀,所以直接将童氏骂为妖妇。童氏到南京还未落脚,就被押送到大牢里面去接受审问。
童氏自称17岁入宫,册封她的人是曹内监,当时的东宫有黄氏,西宫有李氏…崇祯十四年,她生有一子,名为金哥,现居住于宁家庄。她强调,自己已经是失身之妇,没有再嫁的机会,就算死也要在皇宫里。
这漏洞非常明显,弘光帝当时只是一个小小的郡王,没有东、西二宫,只有太子才能享受到这样的待遇,所以童氏在凭空捏造而已。
但是,尽管难以自圆其说,童氏还是在狱中写下一篇千字长文,以此来诉说自己的“冤情”。文中,她将在宫廷里面的生活、弘光帝出逃前所穿着衣服、跟随弘光帝的队伍等说得清清楚楚,就像是亲眼看到一样。后来,经过一些文人的认识,这一篇文章被收录于《爝火录》中。
弘光帝感觉无奈,就只能让其活活饿死。然而,事情远没有就此结束。东林、复社的党徒们利用这一机会,给他扣上了一个喜新厌旧和忘情负义的帽子。钱秉镫、林时对、黄宗羲等人甚至借着“童妃案”,大胆地怀疑弘光帝的身份。
崇祯十四年(1641年),在弘光帝的父亲被李自成下油锅烹杀后,他就带着209个随从自洛阳逃往河北,后来又在他们陪伴下,在南京称帝。所以,弘光帝的身份很难造假。
从这里就足以说明,南明的开国皇帝弘光帝并没有受到大多人的认可,地位岌岌可危。而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更是让南明走向灭亡。
三、北来太子案。
1644年十二月,由于北方战乱连年、天寒地冻,许多北方人拖家带眷地往南方逃跑。鸿胪寺少卿高梦箕也与大多数人一样,直奔南京的方向逃跑。
半路上,高梦箕的仆人穆虎与一个落单的年轻人偶遇,两人相谈甚欢,所以结伴南行。一天晚上,他们来到一家旅店投宿,在洗澡的时候,穆虎偶然发现年轻人身上穿有龙纹的丝织品。继续询问之下,对方表达自己是崇祯皇帝的皇太子,让穆虎为此而大惊失色。
第二年开春,他们成功地抵达南京,与高梦箕会合后,穆虎就将这一消息告知梦箕,让梦箕也感到非常诧异。
自从李自成进入北京开始,崇祯帝的三个儿子就下落不明,清朝、南明、大顺等势力都在苦苦追寻,但都没有结果。弘光朝廷建立后,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他们只能当三个皇子死于战争之中,弘光帝还在南京给他们举办了一场丧礼。
如今,突然冒出一个皇太子,对弘光帝产生了根本性的动摇,让他坐立不安。弘光帝派人暗中将其保护,想要将这件事偷偷处理。哪曾想,“太子”到苏杭后,态度极为嚣张,到处张扬惹事,生怕别人不知道他的身份,让弘光帝最终坐不住。
于是,弘光帝派两个宦官带着信件去将其接回南京。更让弘光帝意想不到的是,对方直接质问两个宦官,弘光帝是否有意退位,才将其接回去?
由于利欲熏心,“太子”在前往南京的路上,均有当地的官员来参拜,让全杭州和南京的百姓都知道,南明来了一个明朝时的皇太子。
这无意给弘光帝带来无舆论压力,让他退位也不是,将其暗中谋杀也不是,总之需要高调处理此事。
弘光帝想要在这位皇太子抵达南京前就将其身份调查清楚,所以派了两位生前侍奉过皇太子的张、王两位太监去探听虚实。不曾想,两人回到南京后,就直哭“太子”并非假冒,这让弘光帝一时缓不过气来,直接将两位太监打死。
然而,东林和复社党抓住这一机会,大作文章,到处煽风点火,指责弘光帝昏庸无能、帝位不正等。东林和复社党很快连自己都相信,这位北来“太子”的身份是真的,尽管没有人真正的检验过。
1645年三月初六,迫于舆论的压力,弘光帝亲自召开会审“太子”大会,让许多与太子有接触的人来进行辨识。起初,对于原北京皇宫地图的识别,“太子”很清楚其中每一处位置的名称和作用。后来,方拱乾和大学士王铎的出现,让审问的方向出现戏剧性的转变。
方拱乾是皇太子的老师,曾经在东宫教过三年书;大学士王铎则一直陪伴着太子,相当于他的顾问。
对于方拱乾,太子尚能与之相认。不过,他对王铎却是毫无印象,对王铎的提问都一问三不知。眼看着就要露馅,“太子”突然下跪大哭,请求弘光帝原谅,并将自己的身份道来。
原来,他是驸马王昺的侄孙王之明,因为受到别人的教唆,所以想以太子的名义,到处敲诈钱财。曾经给太子教书的李景濂、刘正宗和东宫伴读太监丘执中后来也表示,此人是假冒。
尽管已经知道真相,弘光帝并没有将其处死。不过,这为南明政权的灭亡带来了隐患。镇守武昌的左良玉从明朝灭亡后,就一直拥兵自重,在东林党的教唆下,从汉口起兵,一直打到九江,让南明内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混乱。
当左良玉知道真相时,已经为时已晚,他在领兵的过程中去世,已经拿下九江的部队则对九江城进行烧杀抢掠。此时,清军正好南下,让南明政权无法集中兵力去防御清军,导致南明政权的灭亡。
讽刺的是,清军将弘光帝和“皇太子”一起押往北京,并将他们全部处死。
结语
南明政权由于继承了明朝时期的腐败,就算是在危亡之际,内部的斗争一直持续不下,又没有高明的领导者,所以灭亡成为了必然。
有人对南明政权感到惋惜,其实这是多情的做法。论兵力和财富,刚刚进入中原的清兵都没有南明政权的优势,但是在各种交战的过程中,南明却节节败退,最后不堪一击地被打败。
究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内部不团结,各地方军阀之间又维护自己的利益,从而给清军各个突破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