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王嬴荡举鼎有何意义
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嬴姓赵氏,名荡,秦惠文王之子,又称为秦武烈王(《世本》)、秦悼武王(《秦记》)。前310年秦惠文王去世,武王即位,武王生而有神力,自幼身高体壮,勇武好战,喜好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贲等人都因此做了大官。秦武王四年(前307年),武王出巡洛阳时与乌获、孟贲比赛举“雍州大鼎”,结果两目出血,绝膑(折断胫骨),到了晚上,武王因流血过多,气绝而亡,时年二十三岁,周赧王闻报大惊,亲往哭吊。
秦武王身高体壮,勇力超人,重武好战,常以斗力为乐,凡是勇力过人者,他都提拔为将,置于身边。乌获和任鄙以勇猛力大闻名,秦武王就破例提拔为将,给予高官厚禄。齐国人孟贲,力大无穷,勇冠海岱:陆行不怕虎狼,水行不避蛟龙,一人同时可制服两头野牛。听说秦武王重用天下勇士,孟贲西赴咸阳面见秦武王,被任用为将,与乌获、任鄙享受一样的待遇。
秦武王重伤暴亡但没有儿子,只能从弟弟中选一个接班。不知道是秦武王临终遗诏,还是秦武王的叔叔——右丞相樗里疾下了决定,迎回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公子稷,把他推上王位,成为秦昭襄王。秦武王的母亲惠文太后、秦武王的同母弟弟公子壮不服,因此引发了宫廷政变,宣太后的弟弟,昭襄王的舅舅魏冉到底厉害,把参与政变的人一网打尽,即使是昭襄王的兄弟也格杀勿论,惠文太后也被逼自杀。秦武王早逝,功绩不多。但若武王不死,既不会存在秦昭襄王,也必不会遭受政变浩劫。秦武王的弟弟们,除了昭襄王同母的两个外,几乎被诛杀殆尽,唯一幸存者公子煇,几年后也因叛变被诛杀。
秦国自从秦孝公和商鞅变法之后,走上了一条崛起的道路。当然,大业未成的秦孝公就先去了,秦孝公死后,他的儿子也就是太子嬴驷继位,是为秦惠文王。他是秦国第一个称王的,以前都是叫公。
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天子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公是贵族中最高爵位。公之上有王,本来以前称王只能是周天子,可是春秋战国时代,礼坏乐崩,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诸侯国崛起,于是大家纷纷称王。
所以,秦惠文王也称王了,因为秦国强大了。谁有钱谁就是老大,谁有实力谁就是老大。
秦惠文王继位后,虽然搞死了商鞅,但依然延续了商鞅的政策,他是对人不对事,因此,秦惠文王也算是一个明白人。秦惠文王当政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而且秦惠文王慧眼识珠、任贤用能,尤其是他用人不分国籍,重用“外国人才”,比如公孙衍、张仪、魏章、司马错等。
但操劳一生的秦惠文王终究抵不过命运,或者说是岁月,他在四十六岁时病重去世。 秦惠文王死后,嬴荡继位,是为秦武王。秦武王嬴荡是秦惠文王与惠文后所生之子,是秦惠文王的嫡长子。
这个秦武王嬴荡,历来褒贬不一,或者讽刺多于赞颂。因为这个人好强斗胜,而且跑去举鼎,结果把自己给折腾死了。或许我们都误会他了,其实他的争强斗胜只是从小的习惯,性格使然。他的举鼎也是意义非凡,因为这个鼎必须举。
因为秦武王嬴荡可能长得比较魁梧,天生神力,仗着自己人高马大,秦武王嬴荡从小就喜欢打架斗殴,跟人比力气,扳手腕、玩摔跤。所以,秦武王嬴荡接班后,那些个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等人自然跟着一起鸡犬升天,一时间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
喜欢斗殴的人,成为一国之君后,这个习惯肯定也改不了。小时候是伙伴之间打架斗殴,现在掌控国家,那自然就成了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所以,接班后的秦武王嬴荡极力对外扩张,扩大秦国在周边国家的影响力,对外投射军力,与东方六国展开军事竞争。
秦武王三年,公元前308年。秦武王嬴荡见韩国不爽,于是任用甘茂为使者,出使魏国,用近似要挟的口吻逼迫魏国与之建立军事合作协议,让魏国出兵助秦,共伐韩国。
教训完韩国后,于次年,也就是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秦军攻克宜阳,乘胜渡过黄河,来到周王室所在地,意欲学当年的楚庄王问鼎。
鼎象征着权力。相传夏朝初年,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所以,九鼎象征着对天下的领导,王权的至高无上。后来九鼎从夏传到商,商又传到周,又叫传国九鼎,鼎在权在。
所以,这个鼎必须举,因为举鼎对于秦国来说意义非凡,既为了彰显秦国的实力,显示权力,也为了提升士气,而不是好玩。只是结果很意外,秦武王嬴荡可能火候不足,一不小心砸了自己脚,之后就一命呜呼了。
莫非天注定,也只有天知道了。但我们不能否认秦武王嬴荡的功劳和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