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非蝗灾波及范围非常的广泛,多国受到影响。那么这场蝗灾是怎么形成的?蝗灾什么时候可以结束呢?下面就让小编带领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蝗灾怎么形成的
沙漠蝗是一种栖息在沙漠地区的蝗虫,可以在独居和群居两种状态之间切换。独居的沙漠蝗没有杀伤力,主要分布在北非、中东和西南亚的炎热沙漠地带。
这一分布带的范围约为1600万平方公里,覆盖了30多个国家。
神奇的是,独居状态下的沙漠蝗与群居时的沙漠蝗从外貌和行为上有着明显区别。独居的沙漠蝗为浅褐色,群居后的成虫变成黄色,成熟前则为粉红色。
英国剑桥大学研究人员此前对独居和群居沙漠蝗的大脑进行过分析比较,发现群居蝗虫的大脑比独居蝗虫大了30%。
沙漠蝗从独居状态切换为群居通常发生在持续干旱、食物匮乏之时。为寻找新的食物,沙漠蝗会聚集在一起一同迁飞。切换为群居模式后,通常在连续降雨和湿润天气之时,沙漠蝗可出现爆炸性繁殖。
而今年这场历史罕见蝗灾的导火线要追溯到2018年的两场气旋风暴。
粮农组织蝗虫预测高级官员克雷斯曼(Keith Cressman)在接受《国家地理》采访时指出,2018年5月,气旋风暴Mekunu袭击了阿拉伯半岛南部的无人沙漠地带,降雨让沙漠中出现了季节性湖泊。
由于该沙漠地带原本就是沙漠蝗的栖息地,湖泊的出现为蝗虫的第一波快速繁殖创造了条件。
这之后五个月,气旋风暴Luban袭击了无人沙漠地带附近的也门和阿曼交界处,再度为蝗虫的繁殖推波助澜。
克雷斯曼推测,这两场气旋风暴帮助当地的沙漠蝗在短短九个月内繁殖了三代,让阿拉伯沙漠的蝗虫数量增加了8000倍。
爆炸性繁殖后,为了寻找新的食物,当地的沙漠蝗开始了跨大洲的迁飞之旅。
蝗虫和蚂蚱的区别
蚂蚱身形比较小,蝗虫较大,蚱蜢另一种叫法是蚂蚱 。简单的区别就是:尖头蚱蜢,圆头蝗虫。
蚂蚱:
1、蚱蜢是一种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蝗科,蚱蜢亚科昆虫的统称。我国常见的为中华蚱蜢,雌虫较雄虫大,体绿色或黄褐色,头尖,呈圆锥形;触角短,基部有明显的复眼。后足发达,善于跳跃,飞时可发出“札札”声音。如用手握住2条后足,可作上下跳动。咀嚼式口器,为害禾本科植物。多分散在田边、草丛中活动。南方各省分布较多。
2、蚂蚱,植食性昆虫,具咀嚼式口器。触角呈短鞭状,拥有强而有力的后腿,可利用弹跳来避开天敌。体色有绿色和褐色,是生活环境的保护色。
3、蚂蚱口大、下巴发达,以植物叶片为食,全世界有超过12000种蚂蚱,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
蝗虫:
1、蝗虫是一种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蝗科。体躯一般细长,分头、胸、腹3部分,体表包有1层坚韧外骨骼。体色有绿色或黄褐色。咀嚼式口器。后足强大,适于跳跃。雌虫较大,身体末端具有短而弯曲的产卵器,以此凿土产卵。卵成块。不完全变态,若虫一般称为“蝻”。刚孵化出的若虫无翅,仅能跳跃,故俗称“跳蝻”,需经5次蜕皮逐渐发育成具有2对翅的成虫。若虫与成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相似,食性相同,食量很大,主要为害禾本科植物。种类很多,全世界约有1万余种,我国有300余种。
2、蝗虫又称蚂蚌,现在养殖的大多为东亚飞蝗。东亚飞蝗属昆虫纲,直翅目,蝗总科昆虫。
相关新闻
2 月 11 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全球预警,希望全球高度戒备当前正在肆虐的蝗灾,防止被入侵国家出现粮食危机。
蝗虫过境只能用"惨烈"二字形容:
1 平方公里的蝗群一天就能吃掉 3.5 万人的口粮,极大地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存。
目前,已有 10 多个国家遭受沙漠蝗危害。波及到的国家包括:东非的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苏丹、乌干达、坦桑尼亚,西亚的伊朗、也门、阿曼,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等。
据报道,肯尼亚已经有约 105 万亩土地受到影响。印度 555 万亩农田受害,损失超百亿卢比。
蝗灾如何结束
防治蝗虫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农业防治(生态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这些防治要达到的目标都是消灭蝗虫,避免蝗虫对庄稼的为害。
在防治蝗虫时我们强调要预防为主,因地因时制宜,采取简便、经济有效的方法。所谓的预防为主,就是要尽量在蝗虫大发生之前,或在蝗虫发生程度较低,蝗虫还没有给庄稼造成损失时,及时采取行动,将蝗虫杀死。否则,在蝗虫发生程度严重时采取行动,不但要使用更多的人力和金钱,而且也会给庄稼造成严重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