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老家来了个亲戚,跟我说起自己患鼻炎多年了,也没什么条件去大医院,每次发病就吃点消炎药敷衍一下。他问我有什么办法能治好他多年的老毛病。
我问他:“病情发作时一般有什么症状?”
他说:“头疼,鼻内比较干燥,什么味道都闻不出来,有时候还有点血。”
我跟他说:“你得的是萎缩性鼻炎,中医称『鼻槁』,是由肺肾阴虚、津液涸少引起的,你去药店买点桂附地黄丸,它是温补肾阳的,你吃吃看。”
一个月后,亲戚打电话来说:“这个药还真行,现在感觉好多了。”我告诉他:“你多年生病,体质较虚,坚持吃一个冬天吧。”
半年后,亲戚又打来电话说:“全好了,再也没有复发过。”他还非常高兴地问我,是否可以让其它患鼻炎的朋友试试这个药。我告诉他:“药是不可乱吃的,鼻咽炎有很多种,你得的是虚症,还有实症,一定耍对症入药才行。”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我亲戚的鼻炎虽然症状在上(鼻),但病根却在下面(肾虚),这是西医一辈子都理解不了的。不管西医如何研究鼻子,如何研制抗生素,都不可能找到根治鼻炎的方法。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慢性鼻咽炎很难治愈,只能缓解,所以临床上称它为“不可治愈的顽症”,这在西医学界已经成为心照不宣的事实了。
其实,在慢性鼻咽炎的治疗上中医还是相当有优势的,这是我多年临床经验的结论。中医决不会把鼻咽炎仅仅看成是鼻咽部位本身的病变,也不会只从外部找原因,而是“扶正”(增强人体免疫能力)与“祛邪”(外邪,西医称病毒)相结合,辨证施治。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患慢性鼻咽炎,久治不愈后干脆放弃医疗手段,进行身体锻炼,病却好了。其实这是符合中医常识的,“有病不中治,常得中医”,说的就是人体有很强的自我修复机能。其实,鼻咽炎大都是因感冒治疗不当而起,感冒发烧是寒气侵犯人体而出现的反应,此时本应开门缉贼,用药应一方面驱赶寒邪,一方面增强人体阳气。而西医却关门打狗,一味对抗,最常见的就是用吊瓶来“抗生”,于是,将寒邪引向深入,成为久治不愈的慢性鼻咽炎。
中医内外兼治、恢复人体机能的办法往往有很好的效果。前段时间,一个西医跟我说起他治疗过敏性鼻炎的问题,他说:“有一个十岁的小病人,已经看了一年多了,做过检查,鼻中隔有偏离,鼻甲肥厚,每个月都犯病,好的时间不超过一周。血象也正常,抗生素不好用了,现改用抗过敏药和滴鼻液,效果也不好。我是没什么办法了,还是让你们中医来试试吧。”
过了几天,小病人来了,是个面目清秀的小男孩,由妈妈陪着。我先为他把了把脉,右脉沉弱偏紧,起伏不大,左脉小。右脉显示人体表面的能量,我们称为“阳气”;左脉显示人体内部的能量,也叫阴皿。脉象说明这个孩子气血不足。
我看了看孩子的舌头,舌苔薄白,还算正常。我又摸摸他的手脚,冷冷的,有些湿。我问孩子的妈妈:“大便容易稀吗?“
“是的。”妈妈说道。
“每次鼻炎发作时会发烧、咽喉痛或有脓性鼻涕吗?”
“不会,没有特别严重的症状。”
我说:“明白了。这个孩子气血不足,需要调理,等体质改善了再说治疗鼻炎的事情吧。”
妈妈不解:“为什么治鼻炎要先从调理入手呢?”
我告诉她:“过敏只是表面的症状,真正原因是不良的体质。”
“以前有医生说他气血不足,吃过人参、黄芪炖鸡,结果反而加重了。这是为什么?”
“刚才说气血不足,只是不良体质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这孩子手脚冰凉,带有湿气,说明体内寒湿较重。”
我为他开了两个星期的补中益气汤,让他多活动,多晒太阳,两周后复诊。
过了两周,孩子回来了,脸色红润了些,眼睛也有了些神采。妈妈很满意地说:“这两周都没有发病,很稳定,还出了些汗,就是手指有些脱皮,以前也有过。”
我为他把了脉,左右脉都大了些,说明气血运行良好。又摸了摸他的小手,温温的,说明湿气已经外散。
我跟他妈妈说:“这孩子的体质好多了,寒湿之气也开始往外散。我再给你开些调理脾胃、通宣理肺的药吧。”
妈妈非常不解:“药吃得好好的,怎么又换了?”
我说:“这孩子病得久了,体质太弱,消化系统郁滞得厉害,如再用补药,就会上火,引发过敏。”
一个月后,母子俩又回来了。妈妈说:“一切正常,现在可以治疗鼻炎了吧?”
我把过脉后,脉象良好,说明体内的寒湿之气已全消,脏腑功能也已正常。就跟他妈妈说:“不用治了,『正气内存,六邪不侵』,体质增强了,鼻炎也就好了。以后注意生活起居,别受凉,多锻炼,多晒太阳。”
中医治病往往给人一种复杂的印象,其实复杂的是辨证,而不是治疗。慢性鼻咽炎的发生,外因感受风寒、风热等邪气,内因脏腑功能失调(肺、脾、胆、肾等的邪实或虚损)。不同的外因和内因相互结合,形成了各种复杂的病症(肺经风热症、胆腑郁热症、脾经湿热症、肺气虚寒症、脾气虚弱症等),要想准确地辨别这些,还是需要一定功底的。
一旦正确辨证,往往较为简单的方子就能治好“疑难病症”。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民间郎中用萝卜籽治好了慈禧太后流鼻血的怪症。据说慈禧太后因为政务繁忙一病不起。御医们在一起商讨了很长时间,觉得太后的病应该是劳累过度所致,应该补一补,就开了大补之方。没想到慈禧吃了太医们开的方子以后,反而更加难受了,动不动就流鼻血。这时候太医们都慌了,谁也不敢下方子,要是再下不好脑袋就没了。这时候有一个医生想出一个办法来:张榜悬赏。结果有一个民间郎中揭榜进宫了。给慈禧号完脉以后,他就随身拿出三钱萝卜籽,然后研磨成细末,又加了一些面粉,用茶水调和均匀,做成药丸,让慈禧太后早、中、晚各服一丸。结果,第一丸下去后慈禧太后的鼻血止住了,第二丸下去头晕没有了,第三丸之后慈禧太后病症全消,精神也好多了。
其实,这个故事的真假并不重要,它却是符合医理的。慈禧太后在宫中的生活优越,出现虚症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她政务繁忙,应该属于郁热症,而太医的大补之方会使郁热之气更加壅滞,所以病情越来越重。民间郎中开的萝卜籽又叫“莱菔籽”,是一味中药,和萝卜一样都是理气的,但功效要强得多。萝卜籽可以理气、下气,这样的话既可以让慈禧太后因烦劳、郁怒而上升的气血下行,又可以把壅滞的气血给通顺开。于是,疾病也就迎刃而解了。
最后,我再给大家介绍一些按摩的穴位,只要每天坚持按摩这些穴位三五次,对治疗鼻咽炎有一定效果。鼻炎要以按摩迎香、合谷、颊车为主;咽喉炎要以按摩天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