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三四月份,雨水渐多,尤其是南方到处都是湿漉漉的。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体容易变得不清爽,整天身困体乏、昏昏欲睡、精神不振、大便溏稀。其实,这些都是湿气重的表现。俗话说得好:“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因此,中医认为,湿气不除,后患无穷。那么想要祛湿健脾,有哪些小方法呢?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一下,不妨试试这“除湿花”“祛湿粥”来调养。
湿气最怕这除湿花和祛湿粥
1、木棉花
3、4月,红艳艳的木棉花在南方街头争相盛开,祛湿正好可以派上用场。中医认为,木棉花味甘、淡,性凉,归脾经、大肠经,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止血的功效。在民间,木棉花也广受欢迎。尤其是多湿多热的岭南地区,常有人去捡拾木棉花,回家晒干后,用来煮“祛湿茶”。经过晒干或烘干的木棉花,的确是一味药食两用的祛湿佳品。用木棉花来煲祛湿茶、祛湿汤,便是岭南人地道的健脾化湿食疗法。
养生推荐:五花茶
做法:取木棉花10克、金银花5克、槐花10克、鸡蛋花10克、野菊花5克,洗净后冲泡,代茶饮用。
营养点评:五花茶具有清热解毒、消暑祛湿的功效,可用于防治春夏时节常见的风热、暑湿感冒,但虚寒者不宜饮用。
注:此外,暑湿天出汗多、烦热,可单用木棉花煮水饮用。
2、茯苓粥
春季温度及湿度变化大,健脾除湿去浊是这段时期的重点之一。能祛湿的中药有很多,如薏苡仁、冬瓜皮等,但中医师最爱用的还是茯苓。这是因为,像薏苡仁、冬瓜皮等药物多寒凉,脾胃不好的人不可多吃;而茯苓性平,脾胃不好也可吃,而且足够百搭。茯苓又称为云苓,味独甘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药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这就意味着,它利水而不会伤正气,实为利水消肿之要药。茯苓具有利水消肿、健脾安神的作用,可用于各种水肿、小便不利以及痰多的症状。同时,它还兼具健脾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下降、身体乏力、大便溏稀等情况。这可比薏米强多了。难能宝贵的是,不论是寒、热、虚、实诸证,茯苓配合其他中药服用,均可发挥其独特功效。也正因为如此,茯苓成为医家最常用的中药之一,有“十药九茯苓”之说。
养生推荐:茯苓山药粥
材料:山药60克,茯苓30克,粳米150克。
做法:先将山药和茯苓捣碎,再用清水浸泡30分钟,后加粳米同煮至粥烂,加冰糖适量调味,放凉后即可食用。
营养点评:茯苓利水又不伤脾胃,山药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两者搭配做成粥,对脾胃大有益处,还能祛湿安神。
温馨提示:体内湿气过重会影响身体健康,要及时采取措施去除湿气,避免对身体造成更大危害,湿气去除之后也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湿气再次入侵。